直島位於香川縣高松市北方約13公里、本州側的岡山縣玉野市南方約3公里之處。其周長16公里,是直島群島共27座島嶼的核心,並有大約3,000名的人口。這裡在傳統上是靠漁業和海藻養殖為生,之後又從事銅礦的精鍊。這些都和其他產業一起集中在島嶼的北部,南部則因最近數十年日趨豐富的藝術相關設施而聞名。這些設施由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負責營運,包括倍樂生之家博物館、地中美術館以及李禹煥美術館。
島上的本村地區留存著許多建立於江戶時代(1603—1867)的傳統房屋,它們都有被修復,而被邀請的藝術家將其變為基於當地社群歷史的藝術品。這些努力都受到了另一個來自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的「藝術之家計畫」支持。本村地區已有七件這樣的藝術作品,分別由現代藝術家宮島達男(1957年生)、攝影師兼建築師杉本博司(1948年生)、美國藝術家詹姆斯‧特瑞爾(1943年生)等人創作。直島上也有許多戶外藝術品,遊客可在此欣賞許多人的作品,尤其是草間彌生(1929年生)那安坐在老舊棧橋末端的亮黃色南瓜雕塑。就連島上的許多公共設施都是由知名藝術家或建築師設計。例如渡輪碼頭「海之驛站直島」就出自曾榮獲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建築事務所SANAA之手,而該事務所是由妹島和世(1956年生)與西澤立衛(1966年生)所創立;直島的公共浴場則是現代藝術家大竹伸朗(1955年生)的作品。
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這一切是如何開始的
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是一連串活動的總稱,由教育與出版公司倍樂生控股及其相關團體福武財團主導,其目的是透過藝術推動當地發展,主要在瀨戶內海上的直島、豐島、犬島這三座島嶼進行。其活動涉及多間美術館,包括直島的倍樂生之家博物館和地中美術館,以及犬島的犬島精鍊所美術館;此外還有當地社群的藝術計畫與設施,以及遍及各島的公共藝術作品展示參與其中。大多數藝術作品都是在戶外或設施中展示,這些設施在設計上都有考慮到瀨戶內海的地景,而且都是基於特定場域,意指它們都是為了在特定地點鑑賞與體驗而創作的。
本計畫始於1989年,當時一座名為「直島國際露營場」的露營場地在直島南方設立。該場地的設置是由建築師安藤忠雄(1941年生)監修,其中設有傳統的蒙古包(圓形帳篷)供遊客住宿,並展示了荷蘭藝術家卡雷爾‧阿佩爾(1921—2006)製作的雕塑。直島國際露營場為這個透過在直島自然環境中展示藝術作品,尋求達成教育與文化目標的計畫點燃了火花,並在島上啟發了更多以藝術為主題的社群發展。
下一步就是倍樂生之家博物館的開幕。這座美術館兼飯店是由安藤設計,並慢慢地吸引了一批藝術作品,在博物館的內外進行展示,為將藝術加入島嶼的地景提供了推進力。這些作品是由接受委託的藝術家們製作,其陣容包括杉本博司(1948年生)和草間彌生(1929年生)等人。1998年時,藝術之家計畫於本村地區起跑,在修復當地老房子的同時,也邀請藝術家來將其變為基於當地社群歷史的藝術品。
「基於特定場域的藝術」這個概念,在之後又隨著地中美術館於2004年開幕得到進一步發展。該館同樣是安藤忠雄的作品,被建造於地下以達成和周圍自然環境的共生關係,同時避免了對瀨戶內海全景的干擾。館內展示著包括克洛德‧莫內(1840—1926)《睡蓮》系列在內的作品,而且它們都僅以自然光照明。另一件永久展示品則是詹姆斯‧特瑞爾(1943年生)的《Open Sky》,讓遊客透過天花板上四方型的窗戶望向天空。
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已擴展到鄰近的豐島和犬島上,並從2010年起共同主辦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也就是在整個瀨戶內海地區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國際藝術節。
了解更多
這條會隨著漲退潮而出現或消失的砂道,是從小豆島旁的弁天島開始,一共連結四座島嶼。
遊客每天能在早晨或午後退潮時走過砂道兩次。據說如果能握著心愛之人的手走完全程,天使就會降臨並實現你的願望。這裡被認為是日本的「情侶聖地」之一,是個非常適合求婚的浪漫地點。
在天使的散步道附近的商店裡,你可以購買一片「繪馬」(用來寫上願望並掛在神社裡的木牌)。店內亦販售多種受歡迎的小豆島紀念品,例如橄欖和素麵。
了解更多
據說肥土山歌舞伎起源自1686年,當時人們為了克服水資源不足的問題而修築蛙子池蓄水,並在池子完成後建起一座小屋以演出慶祝用的戲劇。在那之後,這裡舉辦了許多奉獻給當地八幡神社的歌舞伎演出,最終成了四國戲劇舞台的代表性範例。
目前的舞台建於1900年,是在之前的舞台於四年前毀於颱風後重建的成果,蓋得比之前還要更大一些。這座劇院裡有著所有歌舞伎小屋獨有的特色:花道(演員通道)、旋轉舞台、升降台、奈落(舞台及花道下方的空間)、葡萄架、天井、更衣室、後台休息室、主角更衣室等。
了解更多
中山農村歌舞伎是小豆島的傳統歌舞伎,可回溯至江戶時代(1603—1868),當時是奉獻給本地春日神社的演出。據說島上的地主們參拜完伊勢神宮之後,為了等待能出海的好天氣而滯留於上方地區(京都與大阪),並喜歡上了當地的歌舞伎,於是將其帶回小豆島。這種歌舞伎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它與專業的歌舞伎表演不同,所有演員、旁白(義太夫)、化妝師和道具師都是當地居民。
中山歌舞伎的舞台是設置在一間傳統的茅草屋頂日式民宅當中,其中備有多種歌舞伎劇院用的設備。
中山農村歌舞伎已於1975年被指定為香川縣的無形民俗文化財,其劇院則在1987年被登錄為日本國的有形民俗文化財。
了解更多
這座希臘風格的公園是建立在能俯瞰瀨戶內海的山丘上。
公園的廣大腹地上種植著約2,000株橄欖樹,以及超過130種的香草。你可以用它們在香草手作館製作自己的香包和混合香,香草商店Corico還有販售許多其他的香草相關商品。
中心建築有一間以橄欖入菜的餐廳,這裡同樣有許多香草相關商品,非常適合購買紀念品。
這裡有許多展現小豆島與其希臘姊妹市米洛斯友誼的標記,包括希臘風車與一些紀念碑。天然溫泉「太陽橄欖溫泉」也很值得推薦。
了解更多
寒霞溪位於香川縣小豆島的中央部分。大約1,400萬年前,該地區激烈的火山活動形成了一片山地,山地隨後暴露在數千年的侵蝕與風化中,最終塑造出地形多樣化的溪谷,被指定為風景名勝並獲選日本三大美麗溪谷之一。
想前往寒霞溪山頂,遊客可以選擇步行、自駕,或搭乘寒霞溪纜車,從溪谷底部的山麓紅雲纜車站直達山頂,飽覽周圍環境與瀨戶內海的全景。這裡的美景會隨季節變化,有春天生意盎然的櫻花、夏天鬱鬱蔥蔥的綠意、秋天色彩繽紛的楓葉,以及冬天白雪皚皚的山頂。纜車平時每12分鐘一班(旅遊旺季每6分鐘一班),只需約5分鐘就能抵達山頂。此服務全年無休。
一旦你抵達山頂,就可以前往觀景台享受令人嘆為觀止的全景。這裡有間餐廳提供橄欖牛可樂餅漢堡,還有間禮品店販售多種小豆島經典產品,例如素麵、橄欖油和醬油。你也可以試試「紅葉蘇打」這種獨特的飲料,其名來自楓葉鮮活的紅色。最後,你還能選一條登山道走下去,藉此探索這個區域並造訪溪谷中最適合拍照留念的一些景點。
了解更多
小豆島上的醬油工廠都集中在名為醬之鄉的區域,這裡的倉庫和工廠建造於明治時代(1868—1912),並列在安田到坂手港的路上。這些建築物至今仍在使用,以傳統的燒杉板和老舊的灰泥牆創造出一種歷史氛圍。
小豆島的醬油製造業始於16世紀,配方來自於為建造大阪城前來開採石材的人們。這門工業於19、20世紀之交達到最盛期,當時共有400多座工廠在營運,現在也仍有約20座工廠運作中。
與其他地方出產的醬油不同,小豆島醬油的特點就是會在發酵過程中使用傳統的木桶。許多工廠會提供試飲服務,令人為數世紀前的製法與其豐富風味深深著迷。有些地方甚至會販售醬油冰淇淋,你或許會為其和諧的風味感到驚喜。我們也很推薦購買小豆島醬油當作紀念品。
了解更多
小豆島是瀨戶內海上的第二大島,其人口接近30,000人。小豆島受惠於相關溫暖乾燥的氣候與乾淨的地下水,這些氣候條件配上小豆島位於內海東部、接近最繁華海運路線和商業城市大阪這點,讓這座島嶼在歷史上成為了主要的糧食產地。相對平穩的瀨戶內海從古代起就對貿易很重要,不只連接了大阪和九州,也是通往更遠處如朝鮮半島和中國的坦途。
小豆島最有名的三種商品就是醬油、名為素麵的細長小麥麵,以及橄欖。醬油和素麵產業都源自中世紀於島上繁榮發展的製鹽業,但小豆島的製鹽業在江戶時代(1603—1867)因其他地區的產能過剩而衰落,對鹽的需求從而大幅降低。島上的居民於是決定為自產的鹽尋求其他用途,也就是變成醬油和素麵的材料。大阪地區很早就有生產這兩種產品──醬油在和歌山、素麵在奈良──因此小豆島有能力製作這些產品也並不令人驚訝。這座島在瀨戶內海貿易上的有利位置,讓它可以輕易從西日本收集到大豆和小麥等原料,鄰近的大阪則保證了對產品的需求永不枯竭。
橄欖樹則是在明治時代(1868—1912)才首先被種植到小豆島上,當時日本政府認為這座島的氣候適合種植此一進口作物,因此選中了這裡當試驗場。這一決策獲得了成功,讓小豆島最終作為全日本的橄欖生產中心而聞名於世。橄欖種植園覆蓋了島上的大多數山坡,再配上腳下的海景,便造就了有時被描述為地中海式風情的景緻。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