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通寺是屬於佛教真言宗的寺院,其歷史可追溯至807年。當時原為該地貴族之子的真言宗創立者「空海」(774—835),重建了家族祖傳的寺院並將其改名為善通寺。善通寺建立於廣大的建地上,現今包含兩座相鄰的聖殿:由空海建立的東院,以及原為空海誕生地,但直到19世紀末都是獨立寺院的西院。
東院的金堂是善通寺的本堂,收藏著藥師如來(醫藥與治癒之佛)的木像,這也是寺院祭祀的主要神祇。日本人相信佛陀能於現世而非來世救苦救難,因此對藥師如來的信仰自以前就在日本十分普遍,不論於四國或他處均是如此。現存的金堂與佛像各自建造於1699年與1700年,原件均已毀於1558年的火災。東院其他值得一提的建築物有花費約60年逐層建立的五重塔,以及為紀念日本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戰爭勝利而建造的南大門。附近還有兩株壯觀的樟樹,其樹齡都超過千年,據說從空海的時代就矗立於寺院境內。
西院占地不似東院寬廣,但同樣受到御影堂參拜者的尊敬。壯麗的御影堂建立在空海的誕生地上,供奉著這位創立真言宗的宗師。
了解更多
琴平的高燈籠是一座類似高塔的建築物,蓋在高大的金字塔型底座上。高燈籠的字面意義就是「很高的燈籠」,「燈籠」則是一種傳統的照明用具,一般常見於佛教寺廟與神道教神社。
高燈籠位在距離JR琴平車站步行僅需三分鐘的地方,讓來自高松的遊客都能輕易造訪。所有來到琴平的人都該首先前往此景點。
高燈籠已被指定為日本的重要有形民俗文化財,並與廣受崇敬的金毘羅信仰有關,這是一位被視為水手守護神的神佛習合神祇。它位於金刀比羅宮附近,金刀比羅宮是供奉金毘羅的神道教聖域,每年都能吸引數千名訪客。
高燈籠的三層樓建築落成於1860年,達到了27公尺高,並因此成為日本國內最高的木造燈籠。它原本是被設計為指引瀨戶內海水手的燈塔,他們也以此為向金毘羅獻上祈禱的地標。
了解更多
從江戶時代開始,琴平就作為方便巡禮者造訪附近神社與寺院的住宿點而聞名。曾在琴平經營旅館的近兼孝林於1997年挖到了溫泉井,他利用該地區的天然溫泉,將天然熱水供應給當地的旅館,藉此創建了一處溫泉度假區。現在的琴平溫泉區從金倉川河畔到金刀比羅宮周邊,共有16間旅館使用此熱水。入浴者有各種泉質可選,一些溫泉內含有鈉鹽和鈣鹽,另一些則含有食鹽與碳酸,或者是弱放射能。有些對神經痛有效,另一些則能改善痛風。你只需要挑選最適合自己的溫泉即可!此外,這裡每年都會舉辦一次「琴平溫泉祭」。
了解更多
在江戶時代,金刀比羅宮是個很誘人的目的地,許多人都希望一生中能來這裡旅行至少一次。它今日仍然保留了其魅力,是香川縣最常受到造訪的景點之一。
想前往御本宮(主神殿),你必須攀爬785層石階,單程需花費30分鐘。路邊有許多商店、餐廳、傳統旅館。在御本宮還有另一條路,能帶你爬上另外583層石階抵達奧社(內神殿)。大約半數訪客都會在最初的785層樓梯之後結束旅程,但如果你想來點挑戰,大可走完1368階的參拜全程。
在前往御本宮的路上,你會走過收藏許多歷史文物與藝術作品的寶物館;其次則是高橋由一館,這裡展示了高橋由一的作品,他是一位19世紀的寫實畫家;再往上是表書院(書房),這裡的拉門和牆壁上都 裝飾著知名17世紀藝術家圓山應舉的畫作。你可以在神樁咖啡廳&餐廳歇息一會,這間店就在表書院附近;再走一小段路就會抵達旭社,這裡有著複雜的雕刻裝飾,其內容包括雲朵、人類、動物、植物,以及各種物件。表書院和旭社都已被指定為日本的重要文化財。
在高橋由一館門前有一座金毘羅狗的銅像,金毘羅就是金刀比羅宮的暱稱。在江戶時代,一般人不被允許旅行,除非是為了參拜神社和寺廟。對於東日本的一些人來說,前往金刀比羅宮的旅行太過艱難,因此他們會拜託經常旅行的人代為攜帶供品到神社。其中甚至有些人會拜託他們的狗這樣做,這些狗會受到其他參拜者的照料,以保證牠們能安全抵達目的地。
了解更多
創建於1835年的金丸座,是日本現存最古老、完整的歌舞伎劇院。由於金毘羅大權現(現今為金毘羅或金刀比羅宮)於江戶中期(18世紀)成為日本國內參拜的聖地,吸引了來自全日本的參拜者前往琴平,每年為他們演出數次歌舞伎和其他娛樂的臨時劇院也隨之成立。當城鎮圍繞著神社發展並擴張,提供參拜者娛樂的金毘羅大劇場也作為永久性的歌舞伎劇院而落成。它在約1900年時改名為金丸座之後,這個名字就因為受到大家喜愛而流傳至今。
金丸座在1970年被登錄為重要文化財,並於1972年起的四年期間內,被拆解並於其現址重建。2003年又啟動了復原工程,將劇院恢復至江戶時代的原貌。
1984年時,這座劇院受到了歌舞伎業界的注意。第二代中村吉右衛門、第二代澤村藤十郎、第五代中村勘九郎等三位知名演員造訪金丸座以製作相關電視節目,讓它為之聞名全日本。他們為這座劇院的獨特氛圍與傳統設計而驚嘆,因此萌生了在此定期演出的想法。1985年6月底,由吉右衛門率領的歌舞伎劇團就在金丸座上演了戲劇「再櫻遇清水」(初遇於清水、再會於櫻樹)和舞劇「俄獅子」(勇猛的獅子)。
1985年起,這裡每年4月或5月都會舉行名為「四國金毘羅歌舞伎大芝居」的年度歌舞劇演出,藉此昭示春天的腳步已到達四國。這場演出會有第一級的歌舞伎演員參加,而觀眾們在這座忠於原始設計的小型劇院中觀賞歌舞伎時,不僅鄰近舞台及花道(演員通道),還可享受與演員之間親近的距離感。
了解更多
琴平町公會堂建立於1934年,採用在東亞各國很普遍的傳統日式建築風格「入母屋」(歇山頂)。此風格的特徵是屋頂四面均有傾斜,並透過相對兩面的「切妻」(懸山頂)結合。這通常是由正面和背面各自傾斜的大片屋頂部分,以及兩側較小片的屋頂部分所組成。這種風格仍被廣泛應用於日本的佛教寺院與神道教神社,以及宮殿、城堡與民宅之中。在用於如同此例的民宅時,此風格又被稱為「母屋造」。
這種風格最早可在繩文時代(約西元前14,000—300年)的建築找到範例,也經常被用於日本的知名建築物,其最醒目的特徵就是延伸至建築側面的切妻。
琴平町公會堂是一座木造建築,特徵是由木板築成的大片切妻屋頂、重要人士用的門廳,以及設有和室的主廳所組成。美麗的木板屋頂在日本源遠流長,其可以追溯至7世紀以前。大廳也可充當劇院,能夠容納300名客人,音樂會及其他社區活動都會定期在此或在花園裡舉行,花園內還可以享受到四季各有變化的景觀。
了解更多
一起來做讚岐烏龍麵
製作烏龍麵真的是一項很有趣的體驗,做起來也出乎意外地非常簡單。在香川縣,許多地方都有提供這樣的課程。你可以從中學到製作烏龍麵所需的一切,像是五人份的烏龍麵需要用多少麵粉,又或是每個季節鹽巴與水的正確比例為何,而那個答案就是夏天鹽巴放最多、冬天放最少。
學會關於食材的知識之後,你就準備好製作自己的第一份烏龍麵了。製麵的過程非常地有趣,一開始先將食材混合,接著配合音樂用腳鋪平麵團後靜置,最後再將其擀平、切成長條後就完成了。
在體驗課程結束時,自己做的烏龍麵會經過烹調並被端到你面前,讓你可以嚐嚐自己的手藝。最後你還能獲得一袋自製麵團,讓你帶回去與家人分享。
了解更多
清酒金陵起源自1616年。當時該地有數間清酒酒廠,其中之一為鶴羽屋,其繼承者羽屋則將清酒的品名改成了鶴田屋。這間酒廠的酒窖之後在江戶時代末期的1789年,被第8代的西野嘉右衛門收購,精釀清酒金陵便隨之誕生。
在琴平總店共有三間酒窖,其中面向大街的第二庫(第二酒窖)約有2,916平方公尺大,並於1988年以「金陵之鄉」之名對外開放。在其入口處掛著杉玉,也就是用日本杉木的樹枝編成的球。清酒酒廠都有將杉玉懸掛在屋簷下的傳統,藉此表示今年也有釀造新酒。
這間傳統酒窖還保留著原酒廠成立當時的白牆。造訪金陵之鄉的遊客可以學到當初的釀酒方式,並參觀描繪釀酒製程的過往釀酒工具和場景,同時享受店家提供的視聽資料。
我們希望各位能在放鬆的氛圍中,學習日本的清酒文化並遇到心儀的精釀清酒。請在品嚐清酒的同時,於樹齡900年的楠樹神木下放鬆休息吧。
了解更多
滿濃町位於香川縣的西南側、靠近德島縣的邊界處。這裡在1989年起開始種植向日葵,起初是種在休耕的稻田中。雖然這座城鎮的人口數不到20,000,但此處的120萬朵向日葵每年夏天都能吸引遠超出人口數的遊客。黃色花海會在7月完全盛開,此時鎮上也會舉辦向日葵祭慶祝花開。除了可以享受賞花之樂,向日葵對這座城鎮來說也是珍貴的資源。葵花籽會在當地的工廠被壓榨成油,這座工廠開幕於2018年,其建築物原本是一所小學。工廠裡能做到從壓榨到裝瓶的整個製程,而且只使用產自滿濃的葵花籽。這些油是以低溫壓榨法萃取,能保留種子中的營養成分,造就零添加劑、零防腐劑,而且因其高油酸而受到矚目的產品。滿濃向日葵油也被用作沙拉醬的主要材料,同時一些油渣(種子榨油後剩下的渣滓)則會被拿去餵食當地的牛隻,讓牠們有了「向日葵牛」的暱稱。
了解更多
滿濃池不僅是一處帶有歷史趣味的地方,同時也是現代香川許多農民無可取代的水源。這座周長約20公里的水池幫助灌溉了約3,000公頃的農地,並有著延續數個世紀的傳統。
香川的年降雨量低,意味著這裡的農夫如果想持續耕作,就必須面對重複發生的乾旱與普遍性的淡水短缺。滿濃的第一座蓄水池是在8世紀初由讚岐國(現今香川縣)的領主所建,他為了能向下游的稻田穩定供水,而在金倉川上興建了水壩。雖然水壩在818年潰堤,但又在三年後被讚岐最出名的人物重建,也就是在中國領悟佛教奧祕及習得先進工程技術的僧侶「空海」(774—835)。空海使用了在日本前所未見的技術,於河谷最狹窄處的上游建造了一座拱形水壩。
雖然由於數世紀以來的補強與加深工程,蓄水池內已看不到空海所建水壩的痕跡,但該地本身的自然美景仍是值得一見。春天時會有超過3,000株櫻花樹將丘陵染成一片粉紅,秋天時則有黃葉與楓紅形成的色層濃淡。滿濃池每年最重要的活動是在6月15日舉行,當天既是空海的生日,也是夏季開始放水的日子。蓄水池的水門將會開啟以灌溉當地的稻田,為種植季做準備。
了解更多
念佛舞(佛教祈禱舞)是與綾川町有關的表演藝術與儀式,每年8月25日都會在瀧宮神社和瀧宮天滿宮兩座神道教的神社舉行。這項舞蹈獲指定為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據說已有超過一千年的歷史。
根據傳說,讚岐地方(現今香川縣)於889年受困於史無前例的旱災。為了終結苦難,時任讚岐國司的菅原道真(845—903)決定禁食祈禱七天七夜。老天爺聽到了他的祈求,雨水終於落下,陷入狂喜的人們便在瀧宮神社瘋狂地跳起舞來。這被視為當地舞蹈儀式的起源,人們會在儀式中感謝道真並祈求豐收。至於對佛陀的同步祈禱,是在300年後才由宗教改革家「法然」(1133—1212)加入,念佛舞於焉誕生。
每年8月25日,綾川現存十一組舞團中的三組,會聚集在瀧宮神社跳念佛舞。接著他們會遊行到附近的瀧宮天滿宮再表演一次。隔年將換成另外三組舞團上場,依此類推。每五年會舉辦一次「總舞(全體舞蹈)」,全部十一組舞團都將齊聚一堂演出,下一次的總舞則預定將於2023年舉行。念佛舞的舞者都會穿上精緻的服裝,還有當地兒童參與太鼓演奏,是充滿能量且色彩繽紛的活動。
了解更多
伴隨日本天皇即位的儀式數量眾多且錯綜複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嘗祭,一種莊嚴的神道教感恩儀式,天皇須在儀式中向皇室祖先與天地神祇獻上剛採收的新米和其他物品,藉此確保神祇垂愛新任天皇的治世。從7世紀開始,用於大嘗祭的米就必須來自兩塊田地,東日本與西日本各一。這兩塊田地會藉由龜甲占卜儀式被選出,該儀式會指示從首都到田地的大致方向。1914年,在大正天皇(1879—1926)即位時,占卜用的甲骨指向了香川縣,位於現今綾川町的田地就這樣被選中,獲選代表西日本供應聖米。
給天皇的米是在1915年5月被種下,以配合同年11月舉辦的大嘗祭。在精心策劃的種植儀式中,當地人會身穿色彩繽紛的服裝起舞,演唱專為儀式寫作的歌曲。1986年以來的每年6月,綾川町的人們都會再現該儀式,這就是所謂的主基齋田祭。此活動是在1915年種植大嘗祭稻米的稻田旁舉辦,由當地的學生演出,其中一些學生就讀的學校,還是為了紀念一個多世紀前皇室賜予綾川町的巨大榮譽而創立。在距離稻田須步行15分鐘處的主基齋田紀念館,還有對1914年和1915年的活動做完整說明。
了解更多
沒有其他地方比香川縣更癡迷於烏龍麵了。這裡的烏龍麵人均消費量據說超過日本的其他任何地方。香川因其獨特的「讚岐烏龍麵」而聞名。讚岐是現今香川縣在江戶時代的名稱,而且數百年來烏龍麵都是香川人餐桌上的主角。從江戶時代起,香川就因其烏龍麵的美味而為人所知。
香川一直以來都因其烏龍麵而聞名,但製作美味的烏龍麵需要多個因素共同合作。香川優質的麵粉名聲斐然,且豐富的Iriko小魚乾供應也有助於製作獨特的香川烏龍麵高湯。此外,由於降雨量較低,當地製鹽業尤為興盛,而鹽巴正是烏龍麵的重要食材。
同時,小豆島也一直因製作用於高湯的醬油而聞名,讚岐烏龍麵更有用腳踩麵團製作的特徵,使得烏龍麵更加充滿彈性與嚼勁。
香川人一整年會吃下大量的烏龍麵,其經典食材包括優質小麥粉、鹽巴、醬油,以及使用當地名叫Iriko的小魚乾(日本鯷魚)所熬製的美味高湯。香川縣是「自助烏龍麵」的誕生地,烏龍麵採用自助式,食客可以自行決定要在烏龍麵裡加什麼,而且香川還因為提供非常多樣化的烏龍麵而聞名。
以下是一些值得嘗試的烏龍麵類型:
清湯
烏龍麵加清湯、蔥末,有時可加天婦羅渣。
生醬油
只在烏龍麵上加少許醬油。有時會用經過調味的醬油,例如加入日式調味品或其他香料。
濃汁
香川烏龍麵中最獨特的一種,上菜時會附加少量濃厚高湯。
過水
過水烏龍麵是將麵條烹煮至熟透後,先用冷水降溫再加熱。食客吃麵時會搭配沾醬。
卓袱
這種烏龍麵會搭配偏甜的高湯,除了放肉之外可能也會加一些蔬菜。一般家庭通常會放芋頭、紅蘿蔔、白蘿蔔或炸豆皮,餐廳則通常會配上天婦羅或竹輪。
釜揚
這種烏龍麵就是要新鮮熱燙,一從鍋裡撈起來就直接上桌,無須過水。吃起來會感覺有一點沒熟透,口感較為黏稠。
釜玉
意指在釜揚烏龍麵的碗裡,加入蛋、高湯、日式調味料,有時還會放醬油。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