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於香川縣西北部的莊內半島,可以眺望點綴有各種島嶼的瀨戶內海美景。其中景色最為漂亮的地方,就是紫雲出山鬱鬱蔥蔥的山頂。從山頂的觀景台可以看到半島的兩側、一海之隔的本州,以及遠方的瀨戶大橋。這些景緻在早春特別令人印象深刻,因為那時可以看到半島上數百株的櫻花樹一齊盛開,將丘陵染成粉紅色。到了初夏,遊客還能看到繡球花和杜鵑花沿路綻放,一直延伸到觀景台為止。
紫雲出山在史前時代就是戰略要地,人們於此挖出了可追溯至彌生時代(西元前300年到西元300年)的土器、武器和地基。在那之後,這裡也有設置了崗哨,用以監控直至今日仍是運輸大動脈的內海航線。紫雲出山咖啡廳就位在觀景台腳下,遊客可以坐在面向東方的大窗戶旁邊,使用店家提供的望遠鏡觀察遠處通過的貨輪。
了解更多
鴨之越是一處平靜有如潟湖的海灣,與大海間被一座鬱鬱蔥蔥的島嶼隔開,據說是浦島太郎傳說的起源地。此一民間傳說在日本家喻戶曉,其講述漁夫浦島太郎在海灘上阻止孩子們欺負海龜,獲得了海龜的感謝,於是牠帶著浦島太郎進入海底宮殿,他遇到了一位公主並接受英雄式的歡迎。在宮殿待了幾天之後,太郎想要回家,公主便給了他一個神祕的箱子,並在要求絕不能打開後就讓他回去了。回到村子之後,太郎發現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就像他離開了幾十年一樣。他忽略了公主的警告並打開箱子,一瞬間就變成了白髮老人。
根據當地傳說,太郎是在鴨之越的海灘上救了海龜。位於海灣另一側的浦島神社就供奉著浦島太郎本人,在神社鳥居大門旁則能看到這位好心漁夫略顯老舊的雕像。這裡在退潮時會有一條白砂道路從碧波萬頃中浮現,讓遊客能步行前往神社。請記住要在漲潮前回頭,因為那時候道路就會消失。回到岸上之後,可以考慮待到黃昏,欣賞夕陽襯托下、海灣對面岩石構成的壯麗景緻。
了解更多
位於香川縣西海岸三豐市的父母之濱,於最近幾年變得極為熱門,更是特別受到業餘攝影師的喜愛。這裡有1公里長、寬達400公尺的淺灘,退潮時看來更是風景如畫。當潮水退去時,海水會停留在海灘凹陷不平的地方,形成淺水池。由於附近山脈的屏障,這裡在傍晚時經常是風平浪靜,只要在此時從低角度拍攝,水池就會發揮自然鏡面的作用。最適合拍照的時間就是退潮中的日落時分,此時陽光將海平面映照出一片火紅,再搭配小島星羅棋布的瀨戶內海,便能構成最為壯麗的背景,完美襯托波平如鏡的無數水池。在親身拍攝或觀察人們於水池邊擺出的各種姿勢之後,遊客可以造訪父母之濱周邊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咖啡廳和餐廳吃點東西,畢竟這裡已經是每年能吸引超過20萬人的景點了。當地居民每天都會清理父母之濱,全年無休,讓這座沙灘幾乎沒有任何垃圾,因此也很適合想游泳或做日光浴的人。
了解更多
高屋神社矗立於海拔404公尺高的稻積山頂上,從這裡能夠俯瞰臨海的觀音寺市。這座神道教的神社有著超過千年的歷史,在完本於西元927年、收錄規範與程序的《延喜式》當中就有提及其名。不過比起神社現存的主建築物,人們對其龐大的石製鳥居(神社大門)更感興趣。這座鳥居建於2009年,是用來替換原本在同一地點的老舊木製鳥居。它坐落在山上風景最好的地方,如同一副畫框一般,正好框住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觀音寺市景色,以及遠方瀨戶內海上的群島。一條最近完工的道路讓人們可以開車抵達高屋神社,但想要運動一下的遊客也可以選擇步行前往。如果從山腳的神社下宮開始攀爬,需要花上大約一小時的時間,最後還要走過270級的陡峭石階才能抵達鳥居。
了解更多
神惠院與觀音寺分別是四國遍路八十八處的第68號和第69號札所,它們就位於香川縣觀音寺市琴彈山頂之下。這裡獨特的地方在於,它們是四國遍路中僅有的二合一札所,分享同一處場地,就連住持都是同一人。
在江戶時代於1868年結束之前,這兩座寺廟實際上是同一座寺廟。當時的歷史文獻有提到琴彈山上的兩處宗教據點:作為神道教神社的琴彈八幡宮,以及附屬於琴彈八幡宮的佛教寺廟觀音寺。那時候琴彈八幡宮是四國遍路八十八處的第68號札所,觀音寺則緊隨其後。
神道教的神社與佛教的寺廟如此緊密相連看來或許奇怪,但在歷史上,日本本土的神道教信仰與6世紀才進入日本的佛教一直關係密切。但這一切都因為新政府於1868年後的明治時代興起而改變了:日本突然間在長達數世紀的鎖國後對外開放,而新政府決定明確區分兩種宗教,以達成他們為新時代在精神上統一國家的目標。
這種宗教政策的變更導致佛教文物必須從琴彈八幡宮中移除,並轉移至觀音寺境內的西金堂。隨後,西金堂便作為神惠院的本堂而為人所知,使得神惠院取代了琴彈八幡宮,成為四國遍路八十八處的第68號札所。這就是神惠院與觀音寺會座落在同一處場地上、造成今日這種獨特結構的理由。
此處代表著日本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這也是為什麼觀音寺的本堂(金堂)會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
了解更多
觀音寺市的琴彈公園因其神秘的錢形砂繪而聞名。這座砂繪出現在17世紀,據說能帶給看到它的人長壽和財運。砂繪的尺寸相當大,遊客可在公園的展望台觀賞其全貌,以及瀨戶內海的全景。砂繪在晚間還會點燈照明。除了錢形砂繪之外,這座公園也因其作為瀨戶內海國立公園一部分的濱海環境,以及包括數間佛教寺廟和神道教神社在內的歷史古蹟而聞名。
從展望台看出去,錢形砂繪後面就是有著2公里長白沙灘的有明濱,岸邊的淺灘則是相當受歡迎的親水景點。琴彈八幡宮就矗立在附近被森林覆蓋的琴彈山山頂上,想從公園入口附近的大鳥居走到神社,得先攀爬381層的階梯。階梯途中還有神惠院與觀音寺這兩座佛教寺廟,它們分別是四國遍路八十八處的第68號和第69號札所。
錢形砂繪
琴彈公園的錢形砂繪是一座巨大的錢幣形雕塑,直接以有明濱的白砂塑型而成,據說能帶給看到它的人長壽和財運。砂繪的周長有345公尺,最寬處達122公尺,周圍被黑松樹所圍繞。這個藝術作品的起源並沒有清晰記載,大多數人相信它是在1633年由當地居民一夜建成,以此歡迎高松藩大名生駒高俊(1611—1659)。
錢形砂繪完全是以砂製成,但其大小和周圍的松樹使它相對能抵抗風雨。當地居民每年都會聚在一起兩次以修復它,分別是在春天和秋天。維護工作會吸引數百名參加者,其中許多人都是為了一睹不對外開放的雕塑內部而來。
這個大規模的藝術作品,得在公園位於鄰近琴彈山上的展望台方能一窺全豹。遊客可開車或從海灘爬山15分鐘抵達展望台。錢形砂繪在夜間還會點燈照明帶來額外的視覺效果,燈光通常是綠色,但偶爾會改成其他顏色以標記特別的場合,例如為年底樂透彩讓巨大的錢形砂繪變得金光閃閃。
了解更多
每年秋天的讚岐豐濱太鼓台祭上,耀眼的金色山車都會遊行穿越觀音寺市豐濱町。此一慶典會在10月的第二個週末舉行三天,藉以對農作物和漁獲的豐收表達感謝。慶典的名稱來自太鼓台(Chosa),也就是載運太鼓由人扛著穿行於豐濱街道的山車。這類山車傳統上被用於整個西日本的各種慶典,但豐濱和周邊地區卻有著最為龐大且裝飾華麗的山車。它們最高5公尺、重達2噸,光是用來扛起它們的木棍就有13公尺長。在裝飾上也別具特色,包括以內含填充材料的繩索編織而成,放在頂端的巨大蝴蝶結「Tonbo」,讓山車在近距離上看來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豐濱的人口數不到10,000,但28個自治會當中卻有22個都擁有自己的太鼓台。每座山車都需要70人通力合作才能將其扛著行進,他們在慶典中就是透過有節奏的口號聲彼此協調。等到太鼓台祭的最後一天,全部22座山車都會被帶到一宮神社,各個團體將在那裡來段表演,於鼓聲和參加者共同的吶喊聲中,讓山車上下起伏並激烈震盪。於慶典季節之外造訪豐濱的遊客可以去太鼓台會館體驗一二,那裡展示著部分山車,還會在大螢幕上播放慶典的影片。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