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度寺又名「實現願望的寺廟」,是四國遍路八十八處的第86號札所。該寺廟位於讚岐市內,總是迎接著絡繹不絕的參拜者,歡迎他們接近漫長旅途的終點。志度寺占地廣闊且境內樹木蔥蔥鬱鬱,又有著許多廳堂和其他建築物。寺廟入口是一座仁王門(守護王之門),門的兩側有一對面目猙獰的守護神像。神像被認為是出自運慶(1150—1223)之手,他是一位雕刻佛像的大師,其許多作品今日都已被指定為國寶。大門本身是在1671年由高松藩大名捐獻給寺廟,同年這位大名也在志度寺建立了新的本堂,今天大門和本堂都已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這座寺廟的另一個象徵是它亮紅色的33公尺高佛塔,增建於1975年。枯山水庭園「無染庭」也很值得一看,它是由著名的景觀設計師重森三玲(1896—1975)所設計。
這座寺廟供奉的主神是十一面觀音──有著11顆頭、主管慈悲的菩薩。其塑像是在平安時代(794—1185)以整塊檜木雕刻而成,每年只在7月16日對外開放。奪衣婆是寺廟裡的另一尊塑像,有著更多與外界接觸的機會,每月17日都會在奪衣婆堂公開展示。奪衣婆是日本民間傳說中的人物,會在佛教的死後世界等待死者。死者的靈魂都得渡過三途之川以抵達死後世界,奪衣婆就是在死者渡河後抓住他們,扒下他們的衣服吊在樹上,並透過衣服的狀態判斷其主人的罪行輕重,先給予死者各種懲罰再送他們去見閻魔大王,也就是死後世界的統治者以接受審判。志度寺還有另一座供奉閻魔大王的廳堂,不過其塑像是採用十一面觀音的造型,因為志度寺相信他們是同一位神的兩個化身。閻魔大王像也會在每月17日供人參觀。
了解更多
長尾寺是一座屬於佛教天台宗的寺廟,同時也是四國遍路八十八處的第87號札所。其歷史咸認始於739年,當時一位名叫行基(668—749)的僧侶在環遊四國的旅途中造訪了此處。長尾寺也宣稱自己與據稱創造了四國遍路的空海(774—835)有關,相傳他年輕時是先在此主持儀式後才遠赴中國學習密教,而且回到日本的空海又再度造訪長尾寺並擴張了其範圍。這座寺廟原本的古老廳堂均已毀於很久以前的火災和戰爭,現存的建築物則來自江戶時代(1603—1867),當時長尾寺受到了高松藩大名的保護與支持。懸掛梵鐘的正門就建造於1694年,這也是寺廟境內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寺廟內的其他看點則包括1913年從高松栗林公園移至現址的東門,以及靜御前(1165—1211)的紀念碑。這位悲劇人物的故事經常出現在史詩劇作和編年史當中,因為她是源義經(1159—1189)的愛妾。這位武將因其軍事才能而聞名,但卻與家族分道揚鑣而成為通緝犯。在這對戀人分離以躲避追兵之後,靜御前和她母親據說造訪了長尾寺,並決定在此出家為尼。她當時為表決心而削下的頭髮,一般認為就埋在紀念碑附近的墓塚當中。
了解更多
大窪寺既是佛教真言宗的聖地,也是作為四國遍路八十八處終點的第88號札所。其占地位於774公尺高的女體山山腰處,鄰近香川縣與德島縣的邊界,能同時吸引參拜者和一般遊客,其中許多人都會依序參拜包括大窪寺在內的「上坡三寺」,也就是四國遍路的最後三座寺廟。根據寺廟內記載的歷史,大窪寺創立於8世紀初,當時一位名叫行基(668—749)的僧侶在環遊四國的旅途中造訪了大窪寺的現址。廟方也宣稱自己與據稱創造了四國遍路的空海(774—835)有關,相傳他曾在本堂後方斷崖中段有著獨特形狀的洞窟中修行。空海在洞窟內刻劃了藥師如來──掌管醫藥和治癒的佛──的形象,並供奉了一支行經佛教三大國,也就是印度、中國和日本的手杖,而後將此地命名為大窪寺(「有著大洞的寺廟」之意)。
由於大部分的四國遍路參拜者都會在大窪寺結束他們的長途旅行,寺廟境內還有個倉庫用來儲存信徒回家前供奉給廟方的拐杖。這座倉庫位於大師堂旁邊,其中的物品會在每年春夏兩季的儀式中被燒毀。造訪大窪寺的遊客可以走到大師堂地下的房間,其中放著88尊雕像,代表四國遍路各間寺廟所供奉的神祇,藉此一瞥這趟參拜之旅的全貌。在每尊雕像面前的地板下,都放著一袋來自供奉該神祇寺廟的砂子,這袋砂就代表著該寺廟的聖地,讓踩在上面的人得到如同實際造訪該聖地的保佑。這趟迷你版的參拜之路是為那些因健康狀況不佳或沒有時間而無法實際成行的人所設。
大窪寺位於海拔約450公尺的高處,因此冬季時偶爾會下雪。在一年中最冷時期即將到來的11月,這座寺廟會吸引許多遊客造訪,前來觀賞滿山遍野的銀杏與楓樹上的紅葉。
了解更多
香川縣東部的東香川市是日本的手套產業中心。這裡有著全國大多數的主要製造商,一共生產了大約百分之90的日本製手套。此一產業的歷史可回溯至1888年,當時生於此地的兩兒舜禮(1853—1891)這位前佛教僧侶與新婚妻子一同搬到大阪,並在當地開設手套製造業以養家活口。當舜禮於39歲英年早逝之後,他的表弟棚次辰吉(1874—1958)便接手了其事業。
東香川的周邊地域傳統上都是以製鹽業為生,但該產業在1800年代晚期步入衰退,使得當地居民陷入困境。一位當地的村長決定請求以大阪為基地的棚次幫助,這位手套製造商也同意將事業搬遷到他的老家,並於1899年和兩兒舜禮的遺孀一起在今天的東香川建立了一座新工廠。他們的事業獲得了成功,棚次也藉由引進西方科技和先進機械而擴張了其規模,甚至還在這過程中取得了24項國際專利。
第一次世界大戰成了日本手套產業最好的助燃劑。當英國和德國這兩個世界最大手套生產國忙於戰爭時,日本的工廠則因來自全世界的軍用訂單而應接不暇。東香川的手套產業繁榮發展,還撐過了之後的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等難關。在1950年代之後,由於受到韓戰與戰後高度經濟成長的加持,日本成了世界最大的手套生產國。雖然這些榮光已是遙遠的過去,但東香川的手套產業仍舊生氣勃勃。這裡的產品範圍廣泛,從一般的連指手套到婚禮用手套,棒球、高爾夫、滑雪等運動手套無所不包,一些生產商最近還擴張到了相關領域如袋子或皮革飾品等。
在2008年開張的東香川手套博物館,遊客可以看到對手套歷史與製作技術的介紹。這裡的展示品包括古老的工具和設備、來自世界各地的手套、製作用的材料,以及對製作完美手套所需工藝的解說。在鑑賞過展示品之後,遊客還可以在隔壁的手套直銷店試戴各式各樣的當地產手套。
了解更多
讚州井筒屋敷位於東香川市,曾是香川縣東部最富裕的商人家族之一居住的宅第。從江戶時代(1603—1867)到20世紀初的數十年,佐野家經營著諸多產業,包括醬油與釀酒,並持有此區域的大片土地。他們廣闊的地產上有著住宅、儲藏室和倉庫,全都完工於明治時代(1868—1912)早期,並於2001年被全面翻新。這裡現在有各種設施入駐,包括博物館、遊客資訊中心與紀念品店。住宅部分包括後方一間獨立的小屋與中央的庭園,園內還有200多歲的樹,讓遊客得以想像一個世紀乃至更久之前的富商是如何生活。與住宅相鄰的防火倉庫(藏)目前被當作商店和餐廳使用,設施內還會定期舉行以東香川手工藝傳統為主題的工作坊,其內容包括手套上的裝飾與甜點製作,後者更會使用傳統上產自本區域的一種精細砂糖(和三盆)。
了解更多
舞獅起源自中國,而在日本已有超過千年的歷史。表演者會裝扮成獅子並模仿其動作,這樣的舞蹈可以驅逐邪惡並帶來幸運與財富。在日本全國各地的祭典和慶祝活動中都能看到舞獅的演出,據說全日本共有8,000多種舞獅存在,其中光是香川縣就有超過1,200種。
香川的舞獅與其他地方有所不同。雖然獅子頭一般都是木製,但香川這邊大部分都是使用和紙,而且有著直立的耳朵、能轉動的眼珠以及尖銳的牙齒。香川用來配合舞獅的鉦也比較大,其高度甚至超過30公分。舞獅是香川縣秋祭中最有活力的演出之一,而且舞蹈有超過一千種的變化可看,相信看的人絕對不會感到無聊。
我們希望你能把握機會多看幾種演出,這樣你才能比較其中差異,並更加理解舞獅的魅力。
如需更多資訊,請見:https://shishimaiouendan.com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