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寺位於多度津的屏風浦地區,當地是一座瀨戶內海沿岸的城鎮。本寺廟占地廣大,分為本堂和僧坊所在的沿岸區,以及奧之院和大師堂所在的內陸區,公有道路和JR予讚線都會經過後者。遊客需要通過仁王門(守護王之門)進入寺廟,這樣的門兩側通常會有一對刻劃佛教神祇的雕像守衛,但海岸寺的守衛者則是相撲力士們。根據傳說,這座寺廟是在807年由從中國學成歸國的佛教僧侶空海(774—835)建立,他同時也是真言宗之祖與四國遍路八十八處的創始人。空海之所以會選擇於現址建立海岸寺,或許是因為他母親玉依御前在生下空海時住在這裡的關係。一般認為玉依御前曾經的住所就是現在的佛母院,但也有種說法認為整座寺廟都是建立在玉依御前待產時的小屋遺址上。寺廟占地內有好幾個地方都能供人眺望北方島嶼星羅棋布的大海,其中之一是本堂背後的沙灘,另外還有附近山丘上的奧之院,爬山抵達該處只需大約15分鐘。
了解更多
金剛禪總本山少林寺位於多度津町,是1947年由宗道臣(1911—1980)創立的宗教「金剛禪」的本部。金剛禪的信徒相信能透過以少林寺拳法為中心的訓練,同時鍛鍊身體和精神,從而尋求「確立自我」並達到「人我同樂」。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駐留於中國,他的少林寺拳法專注於武術層面,是他將自己在當地所學進行整理與體系化所得。宗的教誨要求信徒盡力利他並成就大善,藉此達到在物質與精神層面都很富裕的和諧社會。全日本和世界38國都有人在學習少林寺拳法。
金剛禪總本山少林寺的大多數設施都只供信徒使用,並未對外開放,但一般人也被允許穿過紅色的仁王門(守護王之門)走向作為本堂的天王殿。遊客可在天王殿看到宗道臣的雕像,以及一座紀念少林寺拳法和中國河南少林寺之關聯的石碑,宗就是在那裡學會義和門拳(一種少林武術)。寺廟裡每年10月舉辦的達摩祭也會對外開放,對少林寺拳法有興趣的人都能參加。
了解更多
道隆寺位於多度津町,是一座屬於佛教真言宗的寺廟,同時也是四國遍路八十八處的第77號札所。這座寺廟的歷史可追溯至712年,由於其255尊青銅製的觀音──主管同情心的菩薩──雕像而聞名。這些雕像被樹立在整條通往本堂的參道旁,其中一些代表著日本其他知名寺廟的主神,其他則是奉獻給特定的目的,例如祈求交通安全或安撫死產胎兒的靈魂等。這座寺廟的主神也同樣值得一提:藥師如來,也就是掌管醫藥和治癒的佛。這尊藥師如來像被認為有治癒雙眼相關疾病的能力,正如江戶時代(1603—1867)人物京極左馬造的故事所述一般。據說盲目的京極在道隆寺祈禱後就恢復了視力,這一奇蹟激勵了他學習醫學,特別是那些與視力相關的疾病,最終他成了為高級武士服務的私人醫生。京極的墓就位於道隆寺的潛德院殿堂。
了解更多
在座落於龜山這座山丘上的丸龜城,人們可以俯瞰丸龜市──香川縣西部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在日本,只有12座城堡帶有從江戶時代(1603—1867)留存至今的木製堡壘,丸龜城就是其中之一。原始的城堡是由讚岐國(今香川縣)領主生駒家於1597至1602年間建造,隨後它經歷了許多大名的統治,其中最主要的是京極家,他們幾乎在整個江戶時代都控制著此地,因此丸龜城在這幾世紀中的數次改造與重建也大多出自他們之手。1868年的明治維新終結了武家對日本的統治,這座城堡也因此被正式停用。它獨特的三層樓堡壘建於1660年,其15公尺的高度在12座現存同類建築中是最小的。這座堡壘本身與大手一之門、大手二之門都已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除了建築物之外,這座城堡也因其壯觀的城牆而聞名,一般認為這道城牆使其成了難以攻陷的要塞。城牆最高處從上到下有22公尺高,在內壕與堡壘之間形成了四座台地。
大手一之門(丸龜城)
大手一之門位於丸龜城北側,是這座要塞的最後防線。其建造目的是阻止通過面向東方的大手二之門和「桝形」的敵人。所謂桝形就是兩道城門中間以一定角度布置的直角道路,能夠起到遲滯攻擊者的作用。兩道城門都是由京極家建立於1670年,當時他們控制著這座城堡並試圖強化其防禦。城堡的入口原本是朝向南方,但京極家將其移到了反方向。這兩道城門是對要塞高大石牆的補強,但其實石牆本身已經使得這座城堡極端難以被攻陷了。兩道城門與城堡的木製堡壘都已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
城門屋頂的兩端都裝飾著鬼瓦和鯱。前者是畫有惡鬼臉孔的裝飾物,據信有嚇走惡魔和邪靈的功用;後者則是魚形的雕像,人們認為它藉由從口中噴水防止建築物失火。城門兩層樓高的內部也有向遊客開放,其特徵是帶有可拆式地板的六個突出部或凹室。它們經過特別設計,讓防禦者可以向下方的敵人射擊或投擲物品。大手一之門也被稱為太鼓門,因為城主的家臣會在這裡擊鼓報時。此習慣已於2006年恢復,每天都會有人在城門上用鼓宣告中午的到來。
了解更多
藝術家豬熊弦一郎(1902—1993)生於香川、長於丸龜,曾在東京和巴黎求學,之後又長期於紐約和夏威夷工作。他接受過亨利‧馬諦斯(1869—1954)的教導,並與馬克‧羅斯科(1903—1970)、野口勇(1904—1988)、查爾斯‧伊姆斯(1907—1978)和瑞伊‧伊姆斯(1912—1988)等人交流。豬熊由於結合多門學科且創新的風格而聞名,他主要是透過繪畫來表達此一風格,但也有涉獵雕刻、插畫和設計領域。
丸龜市豬熊弦一郎現代美術館(MIMOCA)位於丸龜車站對面,主要展示全數受贈自藝術家豬熊本人的20,000多件藝術作品,每年舉行數次的特別展示則著重於日本國內外的現代藝術家。
這座美術館的建築物是由建築師谷口吉生(1937—)設計,這位建築師的作品還包括2004年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重新開幕所做的再設計。MIMOCA的特徵是其箱子般的造型和極簡主義的入口,正前方則設置有豬熊的三座雕塑作品和巨大的壁畫以歡迎遊客。這些元素幫助此建築物融入了周遭的都會環境,其挑高天花板、單純的照明,以及對直角的豐富運用,又共同組成了一種低調的內裝,讓人們得以將注意力集中在藝術作品上而不會分心。
了解更多
丸龜團扇起源自江戶初期,當時這些特別的扇子是做給金刀比羅宮參拜者的紀念品,上面通常會寫著「金」字,這也是金刀比羅宮的第一個字。團扇上的金字圖案不只代表著人們造訪過的地方,也被認為能為持有者帶來財富。
丸龜團扇現今占據了日本扇子生產量的90%,每年都會製作超過10億支,日本政府也在1997年正式指定其為國家級傳統工藝品。
這種扇子有著複雜的製作流程,涉及47種獨立步驟,其中大部分都需要工匠手工進行。在其工藝史上,有許多獨特的造型被發明,讓團扇不只能在夏天為人降溫,還能冷卻食物、生火、拍打蚊蟲,以及作為時尚配件與裝飾。此一傳統至今仍在發展,將過去與現在聯繫起來。
如果你需要知道更多有關這些可愛扇子的資訊,請見丸龜團扇的網站。你可在其「製扇體驗」部分設計自己的扇子。更多細節請見以下網站:https://marugameuchiwa.jp
了解更多
宇多津從室町時代(1336—1573)起就是一座繁榮的港口城鎮。在公所南邊有一塊被稱為古鎮的舊城區,許多歷史悠久的神社、寺廟和傳統商人的住宅(町家)均座落於此地的路邊、至今猶存。狹長的商人住宅從其狹窄的入口即可分辨,主要建造於1800年代中期,其後又有座落於多處的西式建築加入。在古鎮的九座佛教寺廟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鄉照寺,該寺廟也是四國遍路八十八處的第78號札所。另一處值得留意的宗教場所是宇夫階神社,這座神道教神社有著超過1,200年的歷史。古鎮最適合步行遊覽,遊客可以造訪一兩間販售萩餅的老店,購買這種以糯米和紅豆製成的傳統點心。這一帶每年3月都會舉辦慶祝雛祭(人偶節)的活動,吸引眾多人群前來。
古街之家
古街之家是一座住宿設施,讓遊客能夠在古鎮上的傳統商人住宅過夜。所謂「古鎮」就是宇多津町公所南邊的一部分舊城區。許多歷史悠久的神社、寺廟與傳統住宅分布在古鎮的街道上,讓這個社區變成非常適合步行探索的地方。古街之家由兩座原本閒置的建築構成,宇多津町將其買下並重新裝修,添加了所有必須的現代設備,並於2014年開放人們在此住宿。
兩座建築中較老的那間名為「臨水」,落成於1868年。它是古鎮的象徵,其特點在於以灰泥粉刷的外觀,這種手法在宇多津的傳統房屋中很典型。屋內則有名為「欄間」的氣窗和其他帶有細緻裝飾的一樓房間,都有被復原到其原始外觀。二樓有一間原本是閣樓的新建臥室,其中可以看見支撐房屋結構的粗大梁柱。
古街之家的另一半建築名為「背山」,它落成於1930年並帶有西式建築元素,例如簡單的砂漿外觀和房間內的胡桃木地板。其內裝一樣有傳統日式特徵,包括代表這座建築原本是日式房屋的欄間氣窗。矗立於古鎮當中的這兩座建築,都有助於遊客想像在一個多世紀之前的全盛期,人們造訪此地時的所見所感。
了解更多
四國水族館位於宇多津臨海公園內,展示著生活於四國近海的大約400種海洋生物。它有供遊客觀賞瀨戶內海與太平洋深海全景的大型水槽,以及專注介紹四萬十川和仁淀川等四國河川資訊的展示。在從地板延伸至天花板、占據了整個樓層的主要水槽中,突顯了日本竹筴魚和其他約20種隨著黑潮洄游的魚類。黑潮是沿著日本太平洋側海岸北上的暖流,對於沿岸的溫暖氣候有很大貢獻。附近的鯊魚水槽內則著重展示了路氏雙髻鯊,遊客能從下往上觀賞牠們。另一個亮點是渦潮水槽,這裡重現了四國東側鳴門海峽著名漩渦正下方的海中景緻。最後還有一座海豚泳池,只要遊客從水族館的日落平台放眼望去,泳池看來就會像是與背後的瀨戶內海融為一體。如果正值黃昏且海豚剛好以夕陽為背景躍起,這戲劇性的一幕絕對會特別令人印象深刻。
了解更多
宇多津臨海公園位於宇多津町北部,面向瀨戶內海。這座城鎮從18世紀起就作為製鹽業的中心而繁榮,並成為日本的頂尖產地之一。1972年製鹽業停工,宇多津臨海公園便於1989年在鹽田的舊址開幕。公園的一部分是用來紀念宇多津的製鹽史,那裡有一座被重建的鹽田,提醒遊客當地的過去。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還有宇多津海螢這座建築物,其中有一間咖啡館和寬廣的兒童遊戲區。四國水族館則是最近新加入公園的設施,它是在2020年開幕,其特徵為著重展示四國周邊海域的海洋生物。宇多津臨海公園也由於能眺望島嶼星羅棋布的瀨戶內海而聞名,離海岸不遠處有鹽飽群島,其中包括牛島和本島。群島旁邊則是一路往本州側的岡山延伸、十分壯觀的瀨戶大橋。許多遊客都會在傍晚前來欣賞美景,這讓他們既能看到夕陽西沉入海,也能看到大橋在天黑後點燈的模樣。
了解更多
瀨戶大橋的建設是一段持續將近10年的艱辛歷程。瀨戶大橋紀念公園就位於大橋的四國端、靠近坂出的沙彌島之處,遊客可在此詳細研究這段歷史。公園開幕於1988年,原本是為了慶祝大橋落成而建立的戶外博覽會的會場。公園內有免費入場的瀨戶大橋紀念館,其中詳述了此一建設計畫面對的挑戰與最終獲得的勝利,附近的遊戲場與運動場則提供了許多休閒遊憩用的空間。另一個值得一看的地方是由雕刻家流政之(1923—2018)設計的濱栗林庭園,其中巨大的石像與大橋構成了有趣的對比。
瀨戶大橋紀念館
瀨戶大橋紀念館位於瀨戶大橋紀念公園中,原本是1988年瀨戶大橋通車慶祝博覽會的展場。這座獨特的建築屋頂上有數個玻璃金字塔,正面則有高大的水泥柱。它是由建築師山本忠司(1923—1998)設計,這位建築師也參與了瀨戶內海歷史民俗資料館和香川縣其他建築的建造。館內四間展覽室的展示品從一個多世紀前的最初提案開始,一路涵蓋到實際的建造工作與使用的工程技術,提供了對大橋歷史與建造過程的深刻洞見。遊客可透過立體模型、影片和其他視覺材料的輔助探索這些主題,屋頂上則有方便近距離觀察大橋的觀景台。
了解更多
13公里長的瀨戶大橋連接本州岡山縣和四國香川縣,是現代建築工程的奇觀。這座雄偉的建築物實際上是由10座雙層構造的橋相連組成,上層走汽車、下層走火車,這讓瀨戶大橋成為世界最長的雙層橋梁。這座橋自1978年到1988年總共花費10年才建造完成,遊客能到接近四國側出口的坂出市瀨戶大橋紀念公園,深入了解建橋過程中的艱難辛苦。免費入場的紀念館詳細列出了本建案面對的難題與達成的成就,而海拔108公尺高的瀨戶大橋高塔,則能讓人眺望整座橋以及橋梁兩側瀨戶內海上的群島。駕車通過這座橋需要約15分鐘,搭火車從四國側的宇多津站到岡山縣的兒島站也差不多要花這個時間。
了解更多
與島是鹽飽群島當中的一座小島,正好位於跨越瀨戶內海的瀨戶大橋中段下方,距離坂出市只有20分鐘的車程。與島就在連接四國與本州橋梁的正下方這點,讓它變成了備受歡迎的觀景點,畢竟從下往上看最能掌握大橋有多麼巨大。這座島嶼也是瀨戶大橋天空之旅的起點,能帶著遊客登上橋梁塔樓之一的頂端,一覽海拔175公尺高的景色。與島休息站則是個不那麼令人暈眩但同樣受歡迎的地方,這座高速公路休息站內的餐館提供讚岐烏龍麵和輕食,同時也有販售零食、甜點和其他四國當地特產的紀念品店。休息站的主建築物有個觀景台,遊客可以在此欣賞島嶼星羅棋布的大海,以及開過海面的船隻。
了解更多
本島:海運史的樞紐
本島位於香川縣面臨的瀨戶內海上,在瀨戶大橋西側,從丸龜市搭乘渡輪35分鐘即可抵達。本島在鹽飽群島28座小島中是面積第二大、人口最多的島嶼,不過住在上面的也只有大約400人而已。這座島有著光彩奪目的歷史,因為它在16至18世紀曾是繁榮的航海中心。
這段歷史在本島東部的港口城鎮笠島最為顯而易見,那裡殘留著主要建造於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的100多棟建築。城鎮本身被山丘三面環繞,並占據著狹窄谷地的山麓地區,呈現出棋盤式的布局。其通路邊矗立著傳統的商人家庭住宅,其中有些較為儉樸,其他則是大規模的宅第,昭示著其主人來自造船業與木工業的財富。笠島已被指定為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其中三座建築有對外開放,包括真木邸在內。真木邸是一座建於江戶時代(1603—1867)後半的商人住宅,屋內具有能讓遊客學習歷史與城鎮保存的設施。它獨特的外牆採用名為「生子壁」的裝飾手法,於黑色瓦片上施加厚重的白色灰泥製造菱形紋路。此一手法原本的用途是保護土牆免於水分侵蝕。
遊客可在海拔110公尺的遠見山山頂眺望笠島全景,從谷底開始攀登只需要15分鐘即可抵達,此觀景點提供涵蓋聚落與海上群島的視野,亦可目睹瀨戶大橋的全長。
了解更多
鹽飽勤番所位於群島中心的本島上,是鹽飽群島的舊政府辦公室。
鹽飽群島由28座小島構成,位於岡山縣與香川縣之間。
此區域自古以來就是貿易與海運的要衝,而且這裡的居民們都是在危險海流中操縱船隻的專家,於是他們在16世紀便以鹽飽水軍之名為人所知。
結果,這些水手們被當時日本最有權力的一些軍閥們高度欣賞。
到了17世紀早期,鹽飽群島更被賦予了特別的自治權,由被稱為「年寄」的島上領袖們負責政府運行。
這個政府的辦公室就是鹽飽勤番所。
了解更多
神谷神社有一間重建於1930年的亮紅色拜殿,其後的小巧木造建築則是大殿,後者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神社建築之一。雖然並無多餘裝飾,它在歷史上卻是十分重要。於大正時代(1912—1926)進行修繕時,這裡發現了一些詳述此建築物歷史的上樑記牌(棟札),記載著修繕與重建的時間和狀況,其中最古老的一張揭露了現存大殿落成於1219年的事實。這棟建築物座落於用天然石材搭建的平台上,其曲線狀的屋頂則被多層檜木樹皮覆蓋,一直延伸到建築物前面的木製台階上方,延伸出去的部分是由四支四方型的柱子支撐。這是鐮倉時代(1185—1333)建築的典型特徵,並幫助這間大殿在1955年被指定為國寶。神社本身還被認為是更加古老:根據大殿內的紀錄,這裡其實是創立於812年。神社內還有一些歷史文件和其他文物,包括一尊鐮倉時代的雕像,呈現神道教守護神(隨神)的樣貌,但這些寶物只會在特定的場合中展示。神社的位置鄰近神谷川河岸,就在白峰山腳下,白峰山則是高松市和坂出市中間的五色台頂峰之一。
了解更多
白峯寺矗立於五色台五峰之一的白峰山上,位於高松市與坂出市之間。作為四國遍路八十八處的第81號札所,這座寺廟一直在接待著巡禮者,讓他們在山腰處的許多佛堂中祈禱。佛堂中有一些可以追溯至16、17世紀,其中六棟祭祀著單獨或複數的十二生肖本命佛──對應出生年分的守護神。佛堂前有放置小雕像,幫助人們尋找對應自己生肖的地方。
頓證寺殿是白峯寺中另一座有趣的建築物。其正面為拜殿,背後則有三座較小的神殿,透過走廊與拜殿相連,這在日本是獨一無二的建築結構。左右兩邊的神殿分別祭祀著神道教與佛教的神,中央的神殿則是用來供奉崇德天皇(1119—1164)。他在宮廷的權力鬥爭中失敗後,就被流放到當時屬於偏遠之地的此處,並在亡故於此後被埋在白峯寺旁的簡樸墳墓中。
遊覽過寺院境內之後,遊客可以從白峯寺的山門出發,沿路行走或開車回到數百公尺外的白峰公園中心。中心內設有咖啡廳和觀景台,在此能夠飽覽坂出市市區、瀨戶大橋,以及呈完美圓錐狀、有「讚岐富士」別名的飯野山等美景(「讚岐」是香川縣的舊稱)。再往山上走還有白峰溫泉,遊客能夠邊泡露天溫泉邊欣賞不輸前述觀景台的景色。
了解更多